更新时间:2024-09-13点击:1760
社区作为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基本单元,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与满足感。通过将多样化的活动服务场景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之中,以此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社会循环中来,这不仅能增强社区服务的有效供给,同时也是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
西林社区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占地0.89平方公里,辖有5个居民院落,实际居住人口约21,805人,是一个人口密度较高且生活氛围浓厚的城市社区。社区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居民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升。
西林社区联合成都市聚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构建居民自治体系,其中第一步提升居民参与积极性,发掘社群,挖掘居民骨干;第二步推动形成规范化的自组织团队,使其有序参与社区治理议题,强化制度建设;第三步支持自组织团队开展微公益创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吸引社会资源投入。这一递进过程不仅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也逐步实现社区治理水平的整体跃升。本案例以居民真实需求为基石,整合社区资源,设计服务内容,在服务居民的过程中,发掘积极分子,通过制定居民参与机制赋能放权,将“被服务者”转化为“服务者”,扩大社区居民自治的力量。
分析预估
1.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不足
目前社区服务活动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广泛参与,其活动信息传递不畅,居民知之甚少,导致参与机会受限;同时社区激励机制不足,未能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的热情,并且居民间互动有限,社区凝聚力不强,归属感缺失,民主参与氛围较弱。
2.社区能人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
社区内有较为丰富的能人资源,但缺乏有效平台发挥能人作用。需要识别并培养社区能人,并用赋能培训形式增强其服务意识与能力,引导其充分参与社区居民自治。
服务实施过程
1.激活力—以共鸣促参与
通过设计实施兼具西林特色与居民需求特点的“西林好学”、“西林好美”、“西林好运”三大主题活动,以居民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量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以口碑效应影响了300余位从未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成员由体验到持续参与社区活动中来,在参与中获得共鸣。居民在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增强了对社区的归属感,也逐步由观望者变为积极参与者,逐渐增加了对社区发展的关注度,并掌握了合理表达需求的方法。
2.培骨干——挖掘与赋能积极分子
挖掘具有一定技能的居民骨干,通过赋能培训方式,提升居民骨干的服务意识与能力。一是将居民骨干逐步培养成为“西林好学”、“西林好运”、“西林好美”三大主题活动的居民讲师,推动居民的自我教育。二是引导居民组织化发展,骨干牵头成立兴趣社群,如摄影俱乐部、书法社等团体,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强居民间的交流与合作。最终形成“居民提需求、社区支持、居民自我服务”的良性循环,实现社区治理优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
3.引参与——提升居民自治意识
在居民兴趣活动中,设计社区治理议题活动,如社区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实践等,引导居民建言献策。让居民潜移默化的认识到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性,并且参与社区发展治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他们思考如何改善社区环境、促进邻里和谐。居民们在享受自己喜爱的活动之余,开始主动提出建议,并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讨论与决策,促使他们从单纯的活动参与者逐步转变为社区事务服务的积极参与者。
推动社区居民自我教育。以社区教育活动为载体,把兴趣学习、居民技能与社区参与、社区商家资源结合起来,将整合的资源投放到三大主题活动当中,开展多样化培训,挖掘并培育骨干成为本土讲师,使得居民“体验参与”转变为居民“主导讲授”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社区活动,为居民自治提供坚实的基础。
创新社区议题讨论方式,在居民感兴趣的各类活动中穿插议题,引导居民参与讨论,结合自我教育与实践,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逐步实现居民自治。
居民意识转变的长期性。居民意识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案例中,将社区骨干培育成本土讲师,需要经历多次沟通和说服,并且要不断为其赋能。在此过程中,除了注意提升本土讲师的专业性和稳定性,还有本土讲师的待遇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
居民回应深度需提升。本案例中,居民对社区议题的回应深度仍有待加强。虽通过系统性的培训与引导使的居民比以前更加高效参与社区自治,但提高参与质量,增强社区治理的实效性并提升居民的满意度仍需充分考虑社区实际与居民实际两者平衡点进行。